末代武士有感--一些背景介紹,沒有劇情

雖然現在有點早,但早到總比遲到好

版主: 小賀

頭像
諄諄烈
一等百羊長
一等百羊長
文章: 846
註冊時間: 週二 5月 13, 2003 1:30 am
來自: 一個神秘的地方

末代武士有感--一些背景介紹,沒有劇情

文章 諄諄烈 »

這是一部好片
雖然人物都是虛構的
但是我很欣賞編劇的企圖
想要忠實的呈獻明治時代的武士精神

片中的吉野大名義元
一看就知道是仿照日本明治時代的創造者
西鄉隆盛
為模型創造出的人物
西鄉是非常典型的愛國武士
他率領薩摩軍隊
和長洲軍解散了幕府政府
逾1868年建立了明治天皇的政府
但隨即退休
返鄉創辦學校

但後來因為廢刀令等政策
武士的權力一一破壞
而在學生被逮捕的情況下
他和薩摩志士
組織了軍隊
和明治政府對抗
後來兵敗自殺
但是西鄉留下了一個人格典型給日本
影響了後代的日本軍人
不顧己身名利的武士精神

當然
想要呈現這樣的人物
光靠義元是不夠的
但是編劇已經盡量以『藝術』的眼光
來呈現那個時代

不過歷史當然還是被藝術犧牲了
這裡要強調幾個地方

1. 片中的年代是1876年
當時普法戰爭結束
日本幾乎以德為師
軍事訓練等教範、教官、武器
都是以德為主

2. 日本在戰國時代
就已經大量使用火槍
就連武士也不例外
因此片中強調武士以弓箭和武士刀為主的戰爭
事實上在當時是不存在的
甚至於日本在幕末後的幾次內戰中
都是以火器為雙方的主要兵器

3. 當時已經有後膛槍的使用
事實上片中的戰術太唬人
根本不是後膛槍的戰術

4. 天皇的權力問題
從大政奉還之後
天皇的權力並不如一般所想
完全皇權集中
因為這並不合日本傳統政治的運作
事實上日本政治一向由能臣主導
天皇一直都是神主牌
幕府時代是如此
明治時代如此
到了現代一樣如此

5. 幕末時代的日本
這是一個大題目
總之
不相片中所描寫得這麼單純
日本很大
而且面對當時所有古老國家都會面對的問題
『列強侵略』
日本的能人志士
莫不奮發湧起
想要拯救國家
避免像中國一樣
並沒有像片中的那麼簡單
只是傳統與進步的衝突

以上
這仍是一部好電影
歡迎大家討論



5.
----------------------------------------------------
累積財寶在天上吧!
setvin
雛羊
雛羊
文章: 17
註冊時間: 週五 6月 06, 2003 10:15 pm
來自: 中壢

Re: 末代武士有感--一些背景介紹,沒有劇情

文章 setvin »

『末代武士』蠻不錯的一部電影
其中自己對某些部份感到很感動的地方
1.武士道精神(侍)-對武士精神的強調,像鐵一般的紀律,每日每人做自己該做的事>專心
2.對傳統價值的執著-以"武士刀"去強調人必須尊重傳統,常去思考人從那裡來>思源

而很有趣的部份,是在於最後天皇告訴那小鬍子說"如果你感到羞�,就應該切腹自殺"
所以....整部電影看起來真的不錯 :D
來自中壢....
頭像
fred
千羊長
千羊長
文章: 1770
註冊時間: 週二 5月 13, 2003 1:38 am
來自: 獵戶座M42星雲
聯繫:

Re: 末代武士有感--一些背景介紹,沒有劇情

文章 fred »

setvin 寫:而很有趣的部份,是在於最後天皇告訴那小鬍子說"如果你感到羞�,就應該切腹自殺"

天皇自己也是小鬍子...
你說的小鬍子應該是大鬍子 :lol:

不知道我有沒有看錯
片中有一幕義元跪在天皇面前
那幕中...天皇的小鬍子...有點歪...

我的意思是
小鬍子應該是以人中為對成軸對稱的兩片
但是那幕中
天皇的人中好像不是在鼻頭的正下方
是在下方偏左
使得我感覺他的鬍子是歪的

也或閉O我看錯了
如果有人還沒看
或是想要再看一遍
可以幫我求證一下

我好像看的都不是重點... :lol:
地球防衛隊,出動!
頭像
Cindy
學吃草的小羊
學吃草的小羊
文章: 63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07, 2003 12:55 pm

Re: 末代武士有感--一些背景介紹,沒有劇情

文章 Cindy »

我好像看的都不是重點... :lol:[/quote]


----------對, 不過.............你向來異於常人, 所以應該算正常吧 :roll:
訪客

文章 訪客 »

對我來說這是一部很屬靈的電影 我第一次看電影可以看到這麼令我感動落略ㄓ謇暝r
不管是小鬍子或是大鬍子 我只深深的記得天皇問:勝元是怎麼死的 阿湯哥:我告訴你他是怎麼活的 天啊 :shock:
真的激勵到自己的生命釵h 也對日本的原有的想法也完全的翻轉 他們為了自己的國家犧牲生命完全的順服
即使不善表達但是內心卻對彼此有非常深厚的情感 也回憶起當兵時種種過去
因此武士刀對日本男人也代表了特殊的意義
頭像
Brian
二等百羊長
二等百羊長
文章: 366
註冊時間: 週六 10月 04, 2003 1:44 am
來自: 洛杉磯
聯繫:

文章 Brian »

對我來說這是一部很屬靈的電影 我第一次看電影可以看到這麼令我感動落略ㄓ謇�
不管是小鬍子或是大鬍子 我只深深的記得天皇問:勝元是怎麼死的 阿湯哥:我告訴你他是怎麼活的 天啊

真的激勵到自己的生命釵h 也對日本的原有的想法也完全的翻轉 他們為了自己的國家犧牲生命完全的順服 這就是武士精神 :x

即使他們不善表達但是內心卻對彼此有非常深厚的情感 也讓我回憶起當兵時種種過去很深的情感

因此武士刀對日本男人也代表了特殊的意義 而我們呢?
我們應該剛強壯膽
"不可能"三個字 在跑完之後就會完全消失 Marathon
頭像
fred
千羊長
千羊長
文章: 1770
註冊時間: 週二 5月 13, 2003 1:38 am
來自: 獵戶座M42星雲
聯繫:

Re: 末代武士有感--一些背景介紹,沒有劇情

文章 fred »

Cindy 寫:我好像看的都不是重點... :lol:
----------對, 不過.............你向來異於常人, 所以應該算正常吧 :roll:

咳咳
補充一點
最後阿湯哥要獻刀給天皇的那一幕
恩...就是Brian說的「我告訴你他怎麼活」和Setvin說的「羞楫爾隉A就去自殺」的那一幕
阿湯哥穿全身藍色的帥氣軍服
大家可以注意他肩頭上的番號還什麼的
上面寫的是.......7-11.....
ㄟ...
其實是兩橫中間有一個7
但是我怎麼看就怎麼的想到7-11
以致於那段對話我一直專心的盯著阿湯哥.......的肩膀
想著:不知7-11給片商多少廣告費...
而沒有辦法看到像Brian、Setvin這麼棒的信念 :cry:
地球防衛隊,出動!
頭像
諄諄烈
一等百羊長
一等百羊長
文章: 846
註冊時間: 週二 5月 13, 2003 1:30 am
來自: 一個神秘的地方

Re: 末代武士有感--一些背景介紹,沒有劇情

文章 諄諄烈 »

fred 寫:其實是兩橫中間有一個7
但是我怎麼看就怎麼的想到7-11
以致於那段對話我一直專心的盯著阿湯哥.......的肩膀
想著:不知7-11給片商多少廣告費...
而沒有辦法看到像Brian、Setvin這麼棒的信念 :cry:

影片有講吧
他是騎兵第七團退伍的
----------------------------------------------------
累積財寶在天上吧!
頭像
max
三等百羊長
三等百羊長
文章: 226
註冊時間: 週二 6月 03, 2003 9:34 am
來自: 醉月湖
聯繫:

Re: 末代武士有感--一些背景介紹,沒有劇情

文章 max »

諄諄所言的天皇神主牌一事,並非如此,天皇的權利在過去與幕府彼此有所消長,但大部分時間是幕府掌權因此會被誤認為天皇是精神領袖,但1867年的尊王攘夷運動後,明治、大正、昭和天皇均實際掌政,相關歷史如下

八世紀初,日本在奈良建立了第一個首都,開啟皇族奈良時代。在七、八十年間將勢力擴大到全國。

�瞻K世紀末日本皇朝以中國為建國藍本,在京都建立新都,稱為"平安京",開啟"平安时代。此時代約延續了近一千年。 此時期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文化,並逐步轉化為日本固有的文化。日本的文字"假名"就是在這一時期根據漢字的部首形成的。

���瞼悇荓琤@襲的因素,逐步放鬆了對地方武士的控制,地方勢力逐渐落入"桓武平氏"和"清和源氏"手中。最後在瀨戶內海大戰中由源氏得勝定都「鎌倉」開始了始無前例的由武士階級統治的時代,史稱「鎌倉幕府」。此時禪位的天皇居退居寺院。

後來雖有短暫的天皇治國的歷史紀錄,但大部分時間都是由武士(幕府)治國,並且如中國一樣進入"戰國時代",最後直到1590年由「尾張國」的領主「織田信長」的大將「豐臣秀吉」,在織田信長死後統一了全國。

西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建立幕府,史稱「德川幕府」,德川幕府時期由幕府體制發展為幕藩體制【即幕府和諸侯結合的體制】,17世紀時頒布「鎖國令」實行嚴格的閉關政策,史稱"江戶時代"延續264年。

西元1850年以後日本逐漸面臨來自歐、美的叩關壓力,以及北方俄國的要求通商,直到1854年日本開放門戶,因而激起了「尊王攘夷」運動,德川幕府也在1867年遭推翻。

���簣擢膜F封建制度后,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天皇再次重獲政權,並由京都遷都江戶(改稱現名:東京)。明治時代從1868年到1912年,是日本歷史上輝煌顯赫的时代。

後來的大正天皇及引發二次大戰的昭和天皇都是天皇直接掌政。但戰後由美軍接管太平洋戰區指揮官麥克阿瑟將軍協助日本重建。新憲法用法律形式,規定天皇不是神,沒有實際的權利,只是國家統一的象徵。天皇權力再次被架空,權力落入幕府將軍(美軍)手上...

請請教!這些是去日本員工旅遊導遊說的。
現在的日本,傳統的婚禮還要去明治神宮祭祀咧!

Max
頭像
sheep
羊皮卷卷主
羊皮卷卷主
文章: 855
註冊時間: 週一 5月 12, 2003 3:25 pm
來自: 好牧人的家

Re: 末代武士有感--一些背景介紹,沒有劇情

文章 sheep »

max 寫:���簣擢膜F封建制度后,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天皇再次重獲政權,並由京都遷都江戶(改稱現名:東京)。明治時代從1868年到1912年,是日本歷史上輝煌顯赫的时代。

後來的大正天皇及引發二次大戰的昭和天皇都是天皇直接掌政。但戰後由美軍接管太平洋戰區指揮官麥克阿瑟將軍協助日本重建。新憲法用法律形式,規定天皇不是神,沒有實際的權利,只是國家統一的象徵。天皇權力再次被架空,權力落入幕府將軍(美軍)手上...


這恐怕是一般人對日本的誤解了
我想那位導遊對日本歷史的瞭解可能是二十年前左右的觀點
不過這個問題我想連一般的日本人可能都搞不清楚這一點
更不用說非日本人了
以下轉貼一篇文章

從神國論看日本天皇制的演變

作者:林明德

日本首相森喜朗於今年五月間,在「神道聯盟國會議員懇談會」(自民黨二百多國會議員所組成)席上表示,該會三十年來的目標乃在「促使日本國民明白,日本是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神聖國家」。此一「神國論」不僅違背了主權在民的日本現行憲法,且令人懷疑其有恢復日本軍國主義精神的意圖,因而引起日本國內外各界強烈的疑惑與批判。但森首相卻無意改變其論調,他進一步解釋說:「戰前因將宗教與天皇結合而引起戰爭,所以戰後提倡主權在民及信教自由,並以放棄侵略戰爭做為國是,而所謂以天皇為中心乃意味著日本悠久的歷史及傳統。」一般認為森首相的發言時機,適在眾議院改選前夕,他只不過是為了自民黨的勝選,意在爭取神社相關人士的選票,不料引起反效果。但這種「神國論」當與天皇制密不可分。茲就日本天皇制的歷史傳統及其演變過程加以回顧,並展望日本天皇制將來的趨勢。

天皇絕對主義的確立

日本人以為日本民族之具有獨特的特質,乃是因為自古以來一直擁戴
「萬世一系」的天皇(皇室)。在古代日本,皇室的祖先乃是以奴隸
制為基礎的豪族聯合政權的酋長,旋又成為專制國家的最高君主。但
隨著古代國家的崩潰而喪失其權力,僅能維繫其封建支配者之地位與
權力象徵的儀禮而倖存。

其實自九世紀前後,天皇顯然已喪失其統治日本的權力。公元一三三三年,後醍醐天皇試圖挽回其統治權,終歸失敗,此後並未有顯著的復辟運動。雖然如此,民眾對皇室的尊崇卻一直沒有改變,直到近代,幾乎沒有人對於理念上政治權力源自皇室的說法提出異議。

日本的天皇制在中世的鎌倉幕府和近世的德川幕府武家政權確立之後,國家統治權的根源在天皇的傳統觀念,以及武家政權利用天皇的政策,一直得以保存。其實在數千年的歷史過程中,日本直接受天皇制統治的時間並未超過二百年。近代天皇制的建立,實際上是在明治維新的「王政復古」以後。支配昭和前半期的「國體」觀與天皇絕對主義,本來就不是自古以來存在的傳統,塑造天皇為「神」,以及天皇的地位與權限具有絕對性的觀念,乃是明治維新以後統治者有意識創造出來的。

在德川幕府末期的對外危機之中,尊皇攘夷論者提倡恢復天皇的傳統
權威,而在倒幕運動的過程中,虛位的天皇卻被利用為爭奪權力的手
段。在幕末被迫「開國」以後,德川幕府的統治開始動搖,封建制多
元統治的一元化與絕對主義改革的指標作用日益強烈,於是尊皇論遂
成為政治上新的理論依據。眾所周知,十九世紀日本近代化的第一步
乃在恢復天皇親政這一大義名分之下所推動。事實上約有一個世紀半,對皇室的關心與尊敬日益高漲,對策畫討幕的一群人而言,「尊皇攘夷」形塑成無比強力的口號,利用天皇的名位成為發動倒幕運動一大利器。由是「王政復古」使天皇重新回到政治舞台的中心,終於變成所有政治均假藉天皇之名而行的政治形態。

經過明治維新的王政復古,天皇乃被推上最高權力的寶座,隨著明治政府推行中央集權政策。在精神上強調「萬世一系」的皇統,將天皇神聖化,建立了天皇的最高權威。在政治體制上,一八八九年的明治憲法樹立了天皇為主權者而總攬國家政權的政治體制,於是一切政治權力的根源皆歸之於天皇。

其中最受重視的乃是天皇神聖權威。明治憲法第一條有「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之」的規定,指出天皇的統治權並非憲法賦與,而明示其為天照大神直系的子孫——天皇所固有。第三條高唱「天皇為神聖不可侵犯」,強調天皇之不可侵犯性,由是天皇成為神,同時為信仰的對象。

但就數千年來天皇雖君臨而從未實際統治的史實而論,擁戴天皇的領導階層並不希望天皇的直接統治。因此,國政應由天皇實際統治的想法,從來沒有在當時的新領導者腦海中浮現過。一八六八年即位的明治天皇年僅十五歲,輔弼天皇的重臣們,卻以為決定政治大事的是他們,甚至認定由他們取代天皇執行「聖意」亦是理所當然。

除了僅有的少數偏激主義者外,對於政府的職責乃在將「聖意」付諸實行這一點,包含議會人士在內的多數人都沒有異議。至於到底甚麼是「聖意」,則無法達成共識。誘悇蚇邞顒滌版x均自認自己是最有資格且能解釋「聖意」的人。

承明治天皇之後的大正天皇,由於染疾在身,當無親裁國家政事的能力,輔佐天皇重臣的權力遂得以無限擴張。由是日本的領導階層,一方面對於天皇抱持敬意,另一方面卻常作出與天皇本身的意向或願望相反的政治決定。

憲法學者美濃部達吉的天皇機關說,幾乎為一九二○年代所有知識分子所接受,卻在一九三五年受到「不敬罪」的宣告。其後掌握實權的軍方,屢次強調「國體明徵」(明確天皇中心主義的國體觀念),以說明天皇為中心的日本特有的制度,結果卻淪於軍部陸海軍的指導階層「獨走」的專制主義。有關天皇的角色由於在憲法上缺乏明確,以致天皇制中心部分的缺陷無法彌補。既然所有權能均源自天皇,實際上天皇卻沒有行使任何權能。對於代行天皇權能的閣僚究竟應如何選出亦不明確。當初委諸資深的元老,旋即以議會中政黨勢力為主軸的菁英領導階層取代,最後卻被「軍部」所操縱。易言之,天皇的統治權不僅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從文民政府轉到軍方獨立掌握,最後變成軍方操縱天皇的局面。

天皇的戰爭責任

戰前,日本視天皇為神,並以天皇為國家最高領袖,當年軍國主義者發動,對亞洲鄰國的侵略戰爭,乃是以天皇裕仁的神聖名義為號召。依據明治憲法,近代日本的國家權力中心,天皇擁有統帥權(軍隊的指揮權),國務權則屬內閣。從明治天皇到昭和天皇,「大本營條例」第一條規定「在天皇的大纛下,置最高統帥部,稱為大本營」,法制上明文規定戰時的最高戰爭指導者為天皇,實際上統帥陸海軍者亦是天皇。從明治時代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為止,有關戰爭的重要國策,都是在天皇親裁的「御前會議」決定,天皇是否應負發動戰爭的責任,由此即可推想而知。

至於國務權,依憲法規定,國政由政府(內閣大臣為天皇的輔弼)決定,天皇依慣例裁可,天皇似未否決過大臣的決定。但在實際的運作上,於奏請裁可之前,大都先行「內奏」,請示天皇的「御內意」。如不得天皇的同意,則須重新檢討,否則內閣必須總辭。東條英機(戰時首相)曾回憶說:「天皇如一面鏡子,拜見天皇時,鏡子如明朗即安心;鏡子如陰暗,則憂心而須重新思考。」

一九四五年八月初,戰局已陷於無可挽回的危局,天皇乃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就是否接受波茨坦宣言一事進行討論,力主本土決戰,「一億玉碎」的軍部強硬派(陸相阿南惟幾、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海軍軍令部總長豐田副武等)反對,首相鈴木貫太郎、海相米內光政、外相東鄉茂德贊成,雙方僵持不下。旋又舉行「御前會議」,仍是三對三的僵局,最後由裕仁天皇裁決,贊同主和派的方案(在維護「國體」,即保存天皇制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宣),遂向同盟國發出乞降照會,並於十五日廣播「終戰」詔書,「太平洋戰爭」於焉結束。

一九四五年的投降,對日本領導階層而言,唯一的憂慮是有關將來天皇的地位問題。當時內閣強調「國體護持」和「一億總懺悔」。其間有所謂「天皇退位論」(近衛文 主張最力,以之作為道義責任,免除天皇法律上的責任,並依宣言實行國民投票,取得人民的支持,赫ㄓ擃徶|行,將有變成支持共和制之虞),以作為盟國同意日本「護持」其「國體」的條件。

當時決定日本天皇制命運者主要操在美國手中,而美國的輿論則傾向於廢止天皇制,但駐日大使葛魯(Joseph C. Grew)等卻是熱心於天皇制的保留者。其後由於美國總統羅斯福的逝世與東西美蘇冷戰的開始,使美國的遠東政策產生變化,遂轉而趨向於保存天皇制。一九四五年九月,裕仁天皇密訪盟軍統帥,這一次的會晤徹底的改變了麥帥的態度,於是美國的對日政策乃從利用天皇間接統治,轉變為支持天皇制的保存。當時傾向於保留天皇制的占領當局認為:「日本人如果有機會選擇元首,相信必然選擇天皇為國家象徵的元首。因有天皇的協力,吾人始能成左滌筐黖L血的登陸。因其命令而使七百萬名士兵放棄武器,解除了軍備。借助天皇之力而使美國數十萬人的生命獲救。」麥帥亦依據上述理由,於一九四六年一月向陸軍參謀總長建言:「過去十年間,天皇沒有明確作出很大干預政治(決斷)的證據。天皇乃是統合日本國民的象徵,天皇制一旦崩潰,則日本亦將崩潰。如果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則日本的行政或將停止,游擊戰會在各地掀起,共產主義的組織性活動必將產生,這需要一百萬軍隊與數十萬人的行政官與戰時補給體制。」

當時日本仍有四百八十餘萬軍隊(其中海外二百七十二萬人,國內二百零八萬人)。除了少數的不穩(近衛師團二個大隊闖入宮城,發動未遂的政變,神奈川縣厚木航空隊有不穩的動向)之外,均極平靜。天皇擔心軍隊的歸順問題,屢次發出◆諭,訓示官兵,並先後派遣皇族至各地宣撫,結果得以在短期內安的完成整個軍隊的「復員」工作。實際上,盟軍「無血入城」所目睹的是,天皇與日本人之間的連結——在天皇名下發動戰爭而失敗,雖有數百萬人死傷,但天皇的「威光」卻絲毫沒有受到損傷——對於東京的盟軍總部以及美國當局來
說,都是一種文化衝擊。於是他們逐漸傾向於贊同保留天皇制,以為這是促使占領行政順暢的最佳方法。

但波茨坦宣言的大前提是「日本的民主化」,因此盟軍總部於一九四五年十月初,頒布「自由的指令」,鼓勵日人對天皇制的自由討論。旋又發出「有關政府對國家神道、神社神道之保證」命令,強調政教分離。復為了促進民主化,不得不使「現御神」(Akitsumikami)的天皇,變成人。翌年元旦的「新日本建設有關的詔書」(即所謂「人間宣言」)乃是基於這種背景而來。
其間「皇室」曾進行宮中改革。首先是皇室財產的整理。一九四五年十月,經過清查,皇室的財產除了美術品與寶石類之外,總額達十五億元。十一月,盟軍總部下令凍結皇室的財產,隨即組織「皇室財產處理委員會」重新調查,結果正確的數目是三十七億四千多萬,並於一九四七年三月底以前繳納三十三億元財產稅給國庫。此外,宮中機構亦進行改革,宮中人員由終戰時的六千餘人,裁減為一千餘人。皇室典範亦經過改訂。戰前稱之為皇室自律主義,帝國議會不能置喙宮中之事。皇室財政亦與國家財政並立,皇室典範與大日本帝國憲法
同為國家之根本大法。以憲法為最高法規的國務法體系與以皇室典範為最高法規的宮務法體系,成為二元並立的狀態。依據舊憲法,「皇室典範的修正不必經過帝國議會之議」,但新典範乃是「國會議決的皇室典範」(憲法第二條),法律位階居於憲法之下。至此,皇室財產亦屬國家所有,皇室的費用亦須經過國會之議決。

天皇角色的變化

戰後日本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其中變化最大的是主權的轉移。戰前的日本是天皇主權。天皇擁有整個國家並掌握統治臣民的絕對權力。但戰後天皇主權已轉變為國民主權。從此天皇的角色丕變,自一九四六年二月起,天皇常到戰災都市、農村、工作場所等地視察慰問(巡幸),增進了國民對天皇的良好印象,不啻為天皇下凡。

天皇制雖繼續存在,在本質上卻與戰前完全不同。戰前天皇制的結構,乃是絕對的專制君權神授論,天皇的權力及地位均由神所賦與,天皇本身具有神格而非一般人,因而神聖不可侵犯。所有涉及皇室的問題,包括皇位的繼承、皇族的財產及婚姻等事項,均由天皇制定「皇室典範」來自行規範,絕不允閉F府、議會或臣民介入干涉。天皇不僅掌握制訂憲法及修改憲法的權力,且可依其意願自行規定國家最高的法律規範(欽定憲法),同時總攬統治大權。雖設有國會、內閣以及裁判所(法院),但都只是天皇的輔佐機關。天皇可自行頒布「◆令」,視同法律,內閣僅只是輔佐天皇處理行政事務的機關,至於裁判所則是以天皇名義從事審判。除此之外,所有軍隊皆屬於天皇私人所有,因此稱之為「皇軍」,天皇掌握統帥權,可直接指揮軍隊,甚至連對外締結條約、宣戰、媾和及戒嚴權限亦都屬於天皇大權。

但戰後的情況已完全不同,豪抪虓s憲法第一次條規定,天皇的地位乃是基於國民全體的意見而來。因此就法理而言,如經由多數國民同意,便可修改憲法或廢除天皇制。由此可見天皇的地位已不再是神授,而是由國民所賦與,受國民主權原理所左右,天皇已由神的天皇變成國民的天皇。

依據憲法的規範,天皇已無法對實際政治及運作造成任何影響。戰後日本國內雖曾出現幾次社會動亂,以致政局陷於不安,但天皇卻始終遵循憲法的規範,從未介入或主動出面解決,由此可見象徵天皇制的本質。

天皇既不介入實際的政治運作,其所以仍讓這種違反民主的封建天皇制繼續存在,實繫於日本傳統歷史文化的背景。茲將其主要原因歸納如下。一是純粹感情的因素。趙姘D及神社使天皇成為宗教崇拜的對象,一時難以否認其存在。且在家族主義制度下,天皇已成為整個大和民族之「長」,天皇的身分有如「大家長」,是日本人孝順尊崇的對象。復由於歷史傳統已使天皇的存在與日本社會密不可分,赫ㄓ悇茖謅@旦消失,將造成日本社會完整性的喪失。二是就價值理念的因素言,天皇是日本全民道德的準繩,天皇的存在可使日本社會有道德典範的客觀標準,無形中成為國民的禮儀規範準則。三是政治上的因素。不僅國家儀式會因天皇的參與而更具權威性與莊嚴性,且能緩和
政黨之爭,牽制體制的破壞。而具有中立穩定政局的弁遄C四是制度上的需要,議會內閣制在運作上似乎要有虛位元首存在。日本若廢除天皇制,恐須花費公帑,定期選舉象徵元首,這種由選舉產生的國家元首,事實上不可能如天皇般的維持中立法,或多或少總會介入政爭,而有影響政局的安定及政制體制運作,甚至危害議會內閣制之虞。

其實,天皇制乃是以氏族制的祖先崇拜的習俗為根基而成立。日本人以為不僅是對雙親的孝行是重要的,且深信盡孝乃是對祖先敬仰的方法。且有一種從親人追溯到祖先無限系譜時,這種系譜逐漸接近源流,終於與天皇的源流一致的信仰。明治憲法第一條之中有「大日本帝國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之」所表現的萬世一系主義,或明示憲法所頒布神◆主權說,正是奠基於這種國民氏族制的祖先崇拜。至於國與家,天皇與家父長,忠與孝各自兩系列的概念,已深植人心,因此忠與孝,天皇與家父長的形象既然重疊而存在,則「御真影」(天皇的肖像)當然在邏輯上與各家庭的神衹或佛壇裡的父母、祖父母的相片對應是理所當然的。「天皇為父執輩」的感受已根深柢固,因此,
做為親近權威的天皇,乃得以受到國民的協力與支持。

「象徵天皇制」的定型

裕仁天皇逝世後,天皇制曾引起其存廢問題的討論。保守的執政黨自民黨傾向於擁護「象徵天皇制」,但黨內改憲論調亦甚囂塵上,引起多數支持「象徵天皇制」,排拒「元首天皇制」的在野黨、學術界和民眾的疑慮和恐懼。賓w認象徵天皇制是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反省的表徵,為日本大多數國民所贊成,對於「元首天皇制」的抬頭表示高度的警覺。

姑不論天皇個人的反應,最重要的是天皇制的大變革,一般國民到底作何看待。日本人似乎是泰然甚至熱烈的接受,輔z論與實際逐漸一體化為其理由。雖有極少數狂熱的民族主義者仍倡導回歸舊的國體,數十年來守舊派的政治家亦有人主張應將理論上的「主權」歸還給天皇,但這種論調居於少數,而不具任何意義。大多數日本人都對天皇有一種漠然的敬意與愛情。雖有不少人是漠不關心,甚至有少部分抱持敵意,尤其是以年輕人為最。

但就整體趨向言,反對天皇制運動似已日益消褪,連日本共產黨都不再倡導廢止天皇制 。一九五九年,當皇太子與平民出身的企業家女兒(現在的皇后,正田美智子)舉行結婚禮時,年輕人之間又恢復了一般對皇室的熱情。一九六○年五月,安保鬥爭使日本的社會陷於混亂不安,引發對立激化的狀態。因此,以自民黨為主的保勢力遂有意藉助天皇的影響力,重建社會的安定基礎,於是昭和天皇逐漸的又被塑造成威嚴的形象,並與民間隔離。(政府的各種活動盡量由天皇主持,並強化使用昭和年號,且舉行天皇在位五十週年慶祝儀式,以
促使國民重新認識天皇存在的弁遄C同時亦對傳播媒體有關天皇的報導內容予以管制,強化靖國神社的地位,以恢復天皇的神聖性質。 )從政治隔離的皇室,如今已發揮其做為國民統合的象徵、安定的象徵。若要任意參加與政治有關的活動而利用皇室,必將遭遇激烈的抗議,因此皇室將成為日本國民點綴風景恆久而無害的裝飾品,而為一般人所接受。事實上戰後五十年來,日本天皇已調適由「元首天皇制」轉變為「象徵天皇制」,裕仁天皇恪遵憲法的虛擁其位,無為而治,日本國民亦已習以為常。據《讀賣新聞》於裕仁天皇逝世後所作民意調查顯示,支持象徵天皇制者高達百分之八十二,只有百分之八的人希望賦與天皇更大的實權。無怪乎日本自民黨的憲法調查研究會,在經過長期間的調查研究後,終於提出了一項否定修改憲法的調查報告,強調「象徵天皇制」既已定型,且廣為民間所接受,實無修改現行規定的必要。

雖然仍有一小部分的人認為從戰前的「元首天皇制」,到戰後的「象徵天皇制」急遽變化,乃是迫於戰敗的情勢,因而基於強烈的民族自尊情感,以及東方忠君的傳統文化,希望能回到「元首天皇制」,或至少能賦與天皇較大的實權,然而多數國民已然喜愛主權在民的價值,以及西方民主憲政體制,希望維護「象徵天皇制」。

無論日本社會各方面及朝野各政黨對天皇的看法是如何的見仁見智,聚訟紛紜,現行「日本國憲法」既然第一條明定「天皇為日本國象徵,及日本國民身統合之象徵,其地位基於主權所在之日本國民之總意」,除非自民黨內部改憲勢力能造成風潮,修改憲法,回歸戰前的「元首天皇制」,否則「象徵天皇制」似乎是不會變動的。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資料來源:歷史月刊
回覆文章